3月6日,《光明日报》刊发《嘉兴南湖学院:把“小而准”的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原文如下:
位于红船旁的嘉兴南湖学院,眼下正在探索一条发展新路径。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不求大而全,而是启动“缩身计划”,紧跟嘉兴产业链尤其重点产业链,布局“小而准”专业群,从精学科、宽专业、厚基础出发,在数量、匹配两个维度调整招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积极申请适应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并逐步把目前40个专业调整为32个。
产业需要什么,专业就怎么设置
嘉兴市正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营造产业链生态。从整体看,传统优势产业目前仍是嘉兴实体经济“顶梁柱”之一,比如纺织产业链。产业需要什么,专业就怎么设置。该校时尚设计学院4个专业中,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3个都跟纺织产业链相关。工业设计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同为全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实现地域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培养优势。
与此同时,2024年嘉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加快壮大光伏、新一代网络通信、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氢能储能、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对应产业需求,该校坚定专业跟“跑”决心。面对秀洲区光伏产业良好发展态势,其与秀洲共建光伏学院,把课堂搬进生产性实训基地,让专业“学在课堂”和“学在车间”并举。
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建设“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与运维重点实验室”,聚焦产品数字化设计、高性能制造、智能故障诊断、数字孪生平台,为嘉兴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全面协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全方位校地、校企合作,提供了专业匹配产业的深度土壤。该校去年以来联合县(市、区)政府开展了3场博士对接专场活动,博士们走向产业一线,直面地方需求,校地创新联合体纷纷成立。如与平湖市共同设立的嘉兴南湖学院平湖研究院,将学校通信、机电等专业与地方产业直接“捆绑”,提升应用型专业产教融合水平。
主动对接需求,专业助力产业提升
该校发挥政策、资源和体系优势,加强与产业联动,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难题,推动专业创新从“书架”到“货架”转化。
大哲光能是秀洲区光伏产业链一家创新型企业,该校新材料工程学院博士李国庆入驻这里,协助钙钛矿电池技术攻关,解决大面积钙钛矿电池产业化难题。目前已完成1*1cm和5*5cm尺寸实操,在优化30*30cm尺寸技术和工艺。企业负责人吴家阳对学校的科创支持非常满意,“没有李博士入驻,技术攻关进展没这么顺利。”
通过与产业链全方位合作,学校彰显区域命运共同体责任,在专业和实践等方面,与城市和产业相互塑造。不仅和产业结合度更紧密的工科类专业,其他专业也动了起来,该校人文和艺术学院梳理了专业发展定位的顶层设计,推动专业和课程改革,压缩课内学时和讲授内容,增加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和社会靠的更近,和产业嵌入更深。
服务地方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
设立留禾率考核,促进二级学院提高专业设置标准度和匹配度,促进学科能力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该校尝到专业与产业并进的甜头。该校学生工作处数据显示,2023年564名本科毕业生因“适销对路”留在嘉兴工作,留禾率超过29%,2024年毕业生留禾率预计进一步提升。这在引才政策“扎堆”的长三角,难能可贵。
毕业生留下与城市共生,是产业发展动源之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办学,核心支柱在于办好应用型专业,为地方提供新鲜人才血液。该校把教师送到产业一线,把学生带到实践一线,和企业发布联合招聘公告,形成博士编制在学校、人在企业攻坚、本科生参与现场实习的创新机制。新材料博士许斐80%的工作时间都放在学校和企业共建并落地在企业的研发中心,一批本科生常态化跟着他在此进行新材料研发。
送出去还引进来,该校聘请产业链技术骨干等来校兼职任教,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优化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引导学生校内即了解专业在应用过程中的真实状态。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直接成效,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认可。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与浙江特种设备研究院共建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点,首批15名毕业生全部被实习的区域内行业知名企业留下就业。机电工程学院副书记陈如清说,“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和专业生态建设,整合科研院所、链主企业优质实践资源,构建创新教学体系,这条协同育人模式值得坚持。”
学以致用,争取“学用零距离”,该校在人才培养上紧扣“应用型、区域性、产业链”,为服务地方提供高质量人才。平湖研究院副院长解春松说,“我们将针对平湖重点产业,进行实习宣讲会和毕业双选会,产教共建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让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产业的愉快买单’。”